守望地产32年 党报与我亦师亦友

2016-05-05

守望地产32年党报与我亦师亦友
访《成都日报》老通讯员、成都金房集团董事长王晓白

人物寄语

  《成都日报》与我一样,都已进入了耳顺之年。所以,理应比其他年轻的媒体更具有包容精神,故建议进一步发扬开门办报的精神,多听一听读者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议与诉求。

  “六十一甲子,轮回又一春,我衷心祝愿我的母校《成都日报》能又一次焕发青春,努力为成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王晓白

  山青水绿幸福城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基本的是民众的衣食住行是否得到了改变。从住房商品化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东穷西贵、南富北匪的传统置业观早已随着城市均衡发展的节奏被打破。成都房交会也已举办了40多届,各类有关购房的相关政策也不断出台,《成都日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了很好的舆论导向宣传。

  王晓白,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会长、成都金房集团董事长,自称房地产业的老兵,1971年即成为《成都日报》首期通讯员。在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中,他一方面见证了成都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与《成都日报》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在本报创刊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成都日报》是我的大学

  记者:据悉,在本报培训的首批通讯员之中,至今仍在向报社投稿者大概只有您一位了。请问,您为何对本报情有独钟?

  王晓白: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成都日报》的培训班是我知青时代进入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我跨入社会的第一块基石。所以,我永远也不能忘记。

  记者:您为什么会把报社称之为大学呢?

  王晓白:在刚刚遭受过文化浩劫的上世纪70代初,大学停办,民间几乎没有什么学校,成都也只有《四川日报》和《成都日报》这两种报纸。当时记者、编辑都堪称饱学之士,能进入报社培训班,确属件很荣幸的事。年轻的学员们正是在党报的优良作风熏陶和老报人言传身教影响下,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起步,且后来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成都日报》是我的诤友

  记者:在本报创刊55周年时,您在庆贺诗中为何会用亦师亦友清如水,相砺相知海样深来形容您与报社的关系?

  王晓白:在我从事房产行业32年工作中,党报对金房重民生、讲诚信的事业一直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同时,也多次对金房产品和服务中的瑕疵及时地给予了帮助与提醒,上世纪90年代,甚至还对金房在拆迁工作中的失误进行过曝光批评。也正是由于舆论的有力监督,促使金房始终对民众具有敬畏之心,并最终荣获了中国房产诚信企业的称号。

  记者:据了解,自从您担任房协会长之后,您也是向媒体和政府部门提出批评与建议最多的老总之一。所以,大家都很钦佩您的无畏精神。

  王晓白:其实,我并非你所想象的那种无私无畏的高尚之人。从内心来讲,我也谨记言多必失出头椽子先烂等警言。不过,习总书记今年34日用”“二字定位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则大大减轻了我的顾虑,尤其是他关于企业家应当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地支持地方发展的恳切要求,使我颇有感触、深受鼓舞。

  记者:322日,您作为全省房产企业的代表,又当面向尹力省长汇报了房产去库存、降成本的建议,能简单介绍一下汇报的情况吗?

  王晓白:正是由于习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建诤言的底气,所以,我向尹省长如实反映了行业存在的巨大困难与企业渴求解决的16个问题。无论是从省长在会上的插话、讲话之中,还是会后送交省政府常务会审定的文件讨论稿中,我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更加重视,也看到了省领导广开言路的宽阔胸襟,体验到了房产春天的阵阵暖意。更超出我预料的是,在座谈会之后的第3天(325日),省政府常务会就审议通过了相关政策,这就更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了政府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决心。

  《成都日报》是助我腾飞的双翅

  记者:近10来年,您在肩挑市房协会长和金房董事长两副重担的情况下,还先后出版了140多万字的房产论著与诗文,也使自己成为房产界少有的省作协会员、区文联副主席和川大客座教授。请问,您为何有这么多精力来搞副业

  王晓白:若从个人兴趣而言,写作,才应当算是我的正业。长大后做诗人是我自幼就有的理想。而最终能成为省作家协会的一员,则是由于《成都日报》和2001年剥离出去的《成都晚报》,为我插上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双翅。

  记者:这两份报纸又是如何助您实现理想的呢?

  王晓白:著书立说,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三不朽目标之一。1972年我的第一篇千字文章在《成都日报》上变成了铅字之时,作为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我在那一时刻所受到的激励与鼓舞,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如今某一开发项目的成功售罄。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写的通讯报道、调研论文、诗歌散文等,几乎每年都会有三五篇在这两份报纸上发表。

  记者手记

  风雨不改 真情无悔

  王晓白,一个在房地产行业干了30多年的老兵,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会长、成都金房集团董事长,在记者面前就像一位邻家大爷。

  前些年,我们都叫这位和蔼可亲的董事长为王大爷。在一些重要的年度会议或聚会场合,都会看到这位60多岁的大爷慷慨激昂的话语。本报的一些活动也经常邀请他发言,为过往之年总结,为来年鼓劲加油。

  他对行业的见解,对成都楼市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整个经济大盘的理解,都时常令人耳目一新。他常常比喻自己是个老兵,年近7旬但仍然坚守在开发前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热爱这座城市,就只想自己努点力,哪怕让它好一点点。

  他是这么做的,金房集团在他的带领下,产品多元化发展,企业也开始多元化。在这个城市的点滴进步中,王晓白说,他只想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风雨不改,真情无悔。

  守望成都,他们是平凡而不平常的地产人。

                                                                                                                            本报记者 袁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