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自律 增强理性 和谐交房——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会长王晓白就“交房纠纷”的有关问题答《成都商报》记者问

2012-08-01

 记者:王总,作为成都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的负责人,同时您也是一位从事房地产行业27年的老兵,您是如何看待近一段时期成都某些楼盘出现的“交房难”现象?

    王晓白:我注意到了《成都商报》最近关于“交房季,城市大考”的系列报道。首先,我要感谢新闻媒体对成都房产行业的关心爱护与非常必要的“大考”与监督;其次,这一“大考”也反映出了广大购房者维权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它将有利于房产的行业自律与质量意识的提升;第三,成都个别楼盘出现的“交房难”问题也是当前全国房产行业遇到的一个带共性的问题,虽然与其他许多城市相比,成都的“大考”成绩相对较好,但这类个别问题的出现已引起了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并正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解决。

    记者:据了解,购房者反映的问题除了延期交房和售楼宣传资料与实际产品有一定出入之外,主要问题都集中在主体工程完成后的内外装饰工程的质量通病,如厨卫渗水、墙壁空鼓、门窗质量差等等。

    王晓白:客观地讲,通过近几年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大力整顿,成都房市从总体来讲是健康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依法经营的。那种偷工减料、欺诈客户的不诚信者,只属于极个别的害群之马。购房者投诉的产品质量问题,大多属于施工单位对装饰装修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重视不够,开发和监理单位在许多有关感观质量的细节上把关不严,未能在交房前检查发现并及时处理,还有的是对营销策划代理机构的宣传品、样板间等审查不够,出现了虚夸扩大等不实之辞,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客户的不诚信。我相信相关企业会从中汲取教训,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整改与处理。

    记者:您认为发生这类问题的行业主要内因是什么?

    王晓白:我个人认为,主要在于前些年房屋销售形势过热,什么样的房子都好卖,形成了“萝卜快了不洗泥”,于是使相当一部分房产人被市场“娇惯”了,缺乏其他行业的那种将顾客看成“衣食父母”,甚至看成“上帝”的敬畏之心。所以,在质量意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认真补课。

    记者:除了行业自身的内因外,有业内人士认为,“交房难”的风波多多少少都与前段时间发生过的因房价下调而引起先期购房者不满的风波有关。请问,你认为这两类风波有必然联系吗?

    王晓白:不能说出现这类问题的每个楼盘在这二者间都有必然联系,但对某些楼盘和个别购房者而言,确实又与房价的回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个人认为,部分购房者对房产预期价值信心的丧失,往往都与个别专家不理性的宣传导向有关。例如,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先生就多次讲过,“中国房价跌幅可能很快达到25%,未来两三年内,跌幅可能会达到50%”。这种“房价暴跌论”必然会导致部分已购房者心里失衡,甚至会做出一些违背“契约精神”的举动。

    记者:也许正是这些外因,使部分遭遇“交房难”的企业颇有怨气。我们认为这种情绪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王晓白:我同意你的观点。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已”,所以,我认为开发企业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同样面临宏观调控,房价回落,为什么标杆企业的“交房难”问题相对就少得多,或者是即使出了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容易得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的这些同行认真反思吗?正因如此,在市建委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协会正在筹划在业内开展创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创优质结构优良工程、创和谐交房的“三创”活动,总结教训、交流经验,通过“治本”来把解决“交房难”变成预防“交房难”。

    记者:除了房产企业自身努力以外,您认为与房产市场相关的其他方面应怎样促进这一工作呢?

    王晓白:你的这一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房地产市场要健康发展,仅仅靠房产行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的管理者、研究房产的专家、媒体、购房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舆论导向的是否理性尤为重要。为此,我恳求相关专家预测房价之时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切莫将温总理讲的“一些城市的房价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解释为“全国所有城市的房价将大幅度下跌”,以免对已购房的群众形成误导。

    同时,我还要向采写“交房难”问题的媒体朋友们提两点建议:一是“实事求是”、“兼听则明”;二是力求专业,不开“黄腔”。例如,某电视台就曾出现过误将某小区住宅楼建筑上的“沉降缝”当成“建筑主体出现裂缝质量问题”而曝光的笑话。所以,我非常赞赏7月19日《成都商报》关于“不收闹心房,也不当‘房闹’”的客观报道。这篇报道,既尖锐地批评了某些开发商的产品质量问题,又批评了个别购房者因房价回落而超越法律的非理性“维权”行为。住房问题,现已成为全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之大局。所以,全社会都应为促进房产市场的理性发展而共同努力。